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厅里,十几个孩子穿着洁白的击剑服,手持花剑,在剑道上灵活地移动,面罩后面,是一张张专注而兴奋的脸,脚步移动声、剑尖碰撞声、教练的指导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站在场边,注视着这些年轻的身影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“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上,享受击剑带来的快乐,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场景。”王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,北京市的击剑运动正在逐步恢复往日的活力,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回到训练场,重拾他爱游戏体育们对这项运动的热爱。
“击剑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,它更是一种教育方式。”王钰说道,她的眼神追随着场上一个约莫十岁的小选手。“通过击剑,孩子们学习到的不仅是技术和战术,还有尊重、纪律和坚持不懈的精神。”

在疫情期间,许多击剑训练被迫转到线上,虽然保持了一定的训练连续性,但无法完全替代实地训练的感受,王钰表示:“击剑是一项需要面对面交流的运动,线上训练虽然能够维持基本技能,但缺少了那种剑尖相碰的真实感和与对手对视的心理博弈。”
随着训练和比赛的全面恢复,孩子们重返剑道的喜悦溢于言表,10岁的学员张晓告诉记者:“我最喜欢击剑服穿在身上的感觉,还有面罩戴上去的那一刻,好像变成了真正的剑客,线上训练时,我只能对着空气练习,现在终于可以真正和对手较量了。”
王钰从2005年开始接触击剑运动,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经验,她认为,击剑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。
“击剑被称为‘智者的运动’,它不仅能锻炼身体素质,更能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。”王钰解释道,“在击剑比赛中,选手需要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快速做出决策,这训练了他爱游戏体育app们的反应能力和战略思维,击剑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成功和失败,因为在这条剑道上,每个人都会经历输赢。”
北京市击剑协会近年来大力推动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,截至目前,北京市已有超过50所中小学开设了击剑课程,注册的青少年击剑运动员超过3000人,王钰表示:“我们希望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并喜爱上这项运动,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专业运动员,更是为了推广击剑文化,让更多的孩子从中受益。”
随着击剑运动的恢复,训练的安全问题也成为关注焦点,王钰强调:“协会制定了详细的安全指导方案,包括训练场所的通风消毒、器材的定期维护和消毒、以及训练人数的控制等,我们要求所有教练员和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急救培训,确保能够应对突发情况。”
在训练方法上,协会也提倡科学训练理念。“我们不鼓励过早专项化和过度训练,”王钰表示,“对于青少年击剑训练,我们更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和运动兴趣的维持,每个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度不同,训练应该因人而异。”
击剑教练李明告诉记者:“现在的训练课程设计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参与感,我们会设计一些游戏性的训练项目,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击剑技巧,我们也会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状态,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。”
随着训练的正常化,北京市的青少年击剑赛事也在逐步恢复,王钰透露,协会正在策划一系列赛事活动,为青少年击剑选手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。
“比赛是击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,”王钰说,“通过比赛,孩子们能够检验训练成果,积累实战经验,同时学会如何对待竞争和合作,我们计划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,逐步恢复各级别的比赛,包括校际赛、俱乐部联赛等。”
对于有潜力的年轻选手,北京市击剑协会也有一套完整的选拔和培养机制,王钰介绍:“我们通过比赛和训练营发现优秀苗子,然后为他们提供更专业的训练机会,近年来,北京培养的击剑运动员在全国乃至国际比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”
王钰也强调,协会更关注的是击剑运动的普及而非仅仅追求竞技成绩。“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击剑的乐趣,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奖而训练,体育的本质是参与和快乐,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理念。”
谈到击剑运动在北京的发展前景,王钰表示乐观。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,像击剑这样的特色体育项目会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。”

北京市击剑协会未来将继续推动击剑进校园项目,扩大击剑运动的普及面;同时加强教练员培训,提高教学质量;还会组织更多交流活动,促进击剑文化的发展。
“我们的目标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冠军,而是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击剑收获健康、快乐和成长。”王钰说,“当你看到一个内向的孩子通过击剑变得开朗自信,看到一个做事犹豫的孩子通过击剑变得果断坚定,你会感到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。”
训练场上,又一轮练习开始了,小剑客们相互敬礼,然后摆出准备姿势,眼神专注而坚定,剑尖相交的清脆声音再次响起,伴随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,在训练厅里回荡。
王钰微笑着看着这一幕,轻声说道:“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——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,在挑战中发现更好的自己。”